
1999年,广东景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创办了广东南大专修学院,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华亿在线”。
学校形成一校两区的发展布局。广州校区位于白云区钟落潭高校园区内,滨海校区位于茂名市电白区高地智慧城。学校占地面积共2074亩,建筑面积74.01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1316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1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03万册、电子图书157万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学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2011年思政课建设被评为全省优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其中包括全国思政微课比赛一等奖,全国高职高专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并获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能手称号。202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通过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样板支部”验收。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广东行”专项行动建设名单(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仅3 所)。学校成果获得2024年“第六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全国一等奖。
学校设有7个学院,形成以工为主,经、管、文、艺、大健康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目前开设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11个。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有李白千大国工匠工作室等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深圳讯方、广州腾科、美的集团等知名企业共建数字华为 ICT 等 8 个产业学院;建有248间校内实验(实训)室和 177 间智慧教室,并与企业合作共建近80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软硬件建设已为培养职业本科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校至今26年,形成“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搭一个平台,孵化一批公司”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用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以研究促创新、以创新带动创业”的育人机制。依托数字印刷工程专业等创办经济实体8家;广科创谷孵化出学生创办的公司156个;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奖1585 项,其中国家级406项。
拥有广东省品牌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和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同时,学校还设有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校内实训基地1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7个,以及省级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示范基地)6个。师资队伍中有省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9名、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8人。学校吴福根教授上榜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已建成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个、校级科研机构7个;建有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其中省级2个。近五年,教师共获各级教科研项目立项477项,经费总额972.71万元;发表论文1374 篇,其中核心期刊308篇,被SCI等四大索引收录72篇;获批专利327件,其中发明专利33件,2014年获广州市专利授权量10强院校(广东省民办高校唯一进入10强学校),跻身全国500强;出版教材和专著177部;获省级教学成果4项;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东省轻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电子信息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市级科学技术奖3项;获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等科学技术奖3项。学校教科研水平持续提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
学校以“快乐体育、时尚体育、交际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设有15个体育俱乐部,改革后,成果丰硕,多个项目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2017年,我校毕业生梁超军在国际箭联室内射箭世界杯曼谷赛上,获得光弓男子个人18米冠军。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定期开设“名家讲坛”“大学生讲坛”、每年举行技能大赛、读书文化节等活动,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学校重视社会服务,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自2020年起,学校按照教育部对口支援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部署,与西藏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结对帮扶,援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服务实训中心、智慧云课堂平台等。建校至今已培养七万多名毕业生,涌现出“见义勇为”英雄汪旺等一批优秀学子、校友。其中,汪旺(2013级软件系统开发专业校友)路遇劫匪挺身而出制止,见义勇为牺牲,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广东省文明办评为“广东好人”、东莞市文明办评为“东莞好人”;包洋涛、姚俊充(202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子)勇斗持刀男子、协助民警成功制止一起争执斗殴事件,被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佛山市人民政府发来表扬信予以表彰。毕业生考研人数稳步提高,近三届共有 101 人被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录取。
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育人成效显著,获得多项荣誉称号,如获“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节水型高校”“广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广东教育传播杰出学校”等称号;入选央广网“中国标杆型民办高校”;获广州日报“制造业贡献奖”;入选“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成员单位;获“广东当代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和“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机构”,当选为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2022 年跻身“广东省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10强”;2023年位列全国民办职业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第3名;2025年位列武书连中国民办职业大学综合实力排名第4名。学校的办学成果等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学习强国、央广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
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时任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时任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时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时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等先后到学校调研指导。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学以致用,敬业重能”的校训,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秉承广东精神,打造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深耕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工匠精神的高端技能人才,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启航腾飞。
(更新时间:2025年9月)